德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1882年12月11日出生于普魯士的布雷斯勞。1901年進入布雷斯勞大學,1905年前后到格丁根大學聽D.希耳伯特、H.閔可夫斯基等數學、物理學大師講學,于1907年通過博士考試。1912年受聘為格丁根大學無薪金講師,同年與T.von 卡門合作發表了《關于空間點陣的振動》的著名論文,從此開始了他以后幾十年創立點陣理論的事業。
在先后任柏林大學教授,法蘭克福大學理論物理系主任之后,玻恩于1921年接替P.J.W.德拜成為格丁根大學物理系主任。從1923年開始,他集中致力于發展量子理論,年輕的W.K.海森伯當時是他的助教和合作者,1925年海森伯天才地提出他的“關于運動學和力學關系的量子理論”,玻恩當即看到海森伯理論的表達形式與矩陣代數相一致,隨后他和海森伯、E.P.約旦合作發表了長篇論文,以嚴整的數學形式全面系統地闡明了海森伯的理論。1926年E.薛定諤以波函數為基礎,提出與海森伯的矩陣力學等價的波動力學。薛定諤本人把波函數看作是連續對實在的物質波的描述。玻恩從具體的碰撞問題的分析提出了波函數的統計詮釋波函數的二次方代表粒子出現的幾率。由于這一貢獻,他獲得了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力學的提出使格丁根大學一時成為舉世物理學家矚目的中心。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掌權以后,玻恩由于猶太血統關系被剝奪了教授職位和財產。他流亡到英國,在劍橋大學講學一個時期后,于1936年接替C.G.達爾文任愛丁堡大學教授,直到1953年退休。玻恩退休后返回德國居住,仍繼續進行了許多科學和寫作活動,于1970年1月5日在格丁根逝世。
1914~1919年,玻恩在柏林時期,經常與A.愛因斯坦往來,并建立了終生的友誼。愛因斯坦從認識論的觀點,始終拒絕接受量子力學的統計詮釋作為客觀世界的基本規律。玻恩-愛因斯坦通信集生動地記載了他們在這個問題上長達近30年的論戰。
玻恩在60余年的學術生涯中發表論文300余篇,并出版了近30本著作。玻恩對他的合作者和學生一貫十分熱誠和器重,給予他們很高的評價。在他的熱情支持、鼓勵和指導下,培育出許多杰出的物理學家。他在愛丁堡大學的時期,先后有4位中國的研究生和合作者。后來他們都成為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中國大百科全書 物理學Ⅰ》 第58頁 作者 :黃昆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