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歐姆 Georg Simon Ohm(G.S.)

【生卒】:1787~1854

德國物理學家。1787年3月16日生于巴伐利亞的埃朗根。1811年畢業于埃朗根大學并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后在班貝格等地的中學任教。1817~1826年在科隆大學預科教授數學和物理學,以后在柏林從事研究并任教,1833年任紐倫堡綜合技術學校物理學教授。1849年任慕尼黑大學教授,直到1854年7月6日在慕尼黑逝世。

歐姆最重要的貢獻是建立電路定律。在H.戴維和A.-C.貝可勒爾(見貝可勒爾家族)等人關于電導率實驗的影響下,歐姆于1825年開始進行這方面的實驗。他父親是個對科學感興趣的鎖匠,曾教會他一些金屬加工的技能。這使他能拉制細長的金屬絲,測定出幾種金屬的相對電導率。用同樣材料不同粗細的導線所做的實驗,使他得出:如果導線的長度和橫截面成正比,則它們的電導率相同。他設計了利用電流通過導線的磁效應引起磁針偏轉而顯示電流大小的儀器,用來研究電流與導線長度的關系。由于當時使用伏打電池,電流極不穩定;后來在J.C.波根多夫的建議下,他采用銅-鉍組成的溫差電偶作電源,才克服了這個困難,得到了滿意的實驗結果。他總結出一個關系式,式中X是流經長度為x的導體中的電流的大小,a和b都是常數,a取決于電偶材料和溫差的“策動力”,b取決于電偶本身以及電路其余部分的阻力。歐姆于1826年2月發表有這一結果的論文,文中還解釋了由他和戴維等人提出的關于電導率的問題。兩個月后,歐姆在另一篇論文中將上述關系式簡化為X=A/L,式中A為某一導體電路上"所有電張力的總和"(即該導體兩端的電勢差),L為該導體的“等效長度”(相當于電阻)。以上關系式就是現在聞名的歐姆定律。

歐姆受到J.B.J.傅里葉關于熱傳導研究的啟發,將電的流動和熱的流動二者作了比較;建立了歐姆定律的理論。不久寫成《伽伐尼電路:數學研究》一書,1927年出版。這部著作后來比他在1826年的實驗研究更加聞名。

但直到七八年后,歐姆的電學研究成果,才逐漸受到重視,1841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他科普利獎章,1842年被聘為國外會員;1845年被接納為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電阻的單位歐姆,是為了紀念他而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中國大百科全書 物理學Ⅱ》 第820頁 作者 :戴念祖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